民大印象 | 对西北民族学院的回忆

本文作者:水德馨(1957届政治系毕业生)

1950年8月,在彭德怀、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,在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基础上正式成立西北民族学院。在西安招生时,我很幸运地考上了,这是我命运的大转折,从此我走上了独立的人生。
1951年11月,四十个男青年,两个女青年(包括我)包了一辆大卡车,装上我们的行李,我们坐在高高的车上,顶着刺骨的寒风走了四天,终于到了西北民族学院。
学校一开始建在兰州郊区西果园,后迁到兰州市五泉山旁边。我们上学时军事化管理,穿着统一的服装,每天操练,白天学习读报讨论。全校四十多个女生住在一个大房子里,通铺,没有食堂。
1952年我们分班了,根据不同民族、文化程度,分了五个班。我分在预科一班,我们在教室里上课,有专门的老师讲课。全校开办了预科、本科,有语文系、政治系、司法系、铁道系、艺术系、医务科等。


在政治系学习期间留影

从1953年开始,学校大力建设,先后建起了团结楼,供学生居住。建了一些教室、办公楼、医院、食堂、澡堂、工会楼、俱乐部等。当时校园内最大的建筑要数图书馆和大礼堂。大礼堂当时在全国也没有几个,大礼堂一共有三层,前厅有一个舞台,专供召开会议演出使用。二楼有座位,是冬暖夏凉的。梅兰芳就在大礼堂演了十天,我还看了三场,演出轰动全省。大礼堂每周会播放两三场电影,经常是影院还没有播放的电影,我们在学校就先看到了。医院虽然不大,但各科室都有,为师生看病提供了方便。
那时学校的绿化,除了种树种花外,还修建了八角亭、月牙湖、小花园,最美的要数位于学校后方的花果山了,由于临近五泉山,师生在此开辟了一片山地,种了很多果树、蔬菜,我们上学期间吃到了各种瓜果蔬菜。当时我们的院长蒙定军,每天戴着草帽,拿镰刀锄头在院里修剪花草树木,带头美化校园,值得敬佩。
学校的图书馆独立一隅,四周全是树,共有三层楼,内有书库,有几十万册图书和历史资料,有很大的阅览室,有固定的长桌,每个座位上都放着台灯,座椅是软的。在这里学习既安静又舒服。图书馆还有期刊室、阅览室,更有一个珍贵的储藏室,里面放着中华典籍,平时不开放。我在图书馆看了很多书,增长了知识,也养成了看书的习惯,这对我日后的人生处世大有益处。
2009年我和老伴、大儿子专程回到母校待了一周,看了看学校的发展变化,我感到学校的变化太大了。我能认识的人已不多了,我在图书馆坐了良久。我们两位同班同学接待了我们,又把我们其他同学召集起来,分别几十年后,大家又聚在了一起,回忆了很多往事……
1951年我来校学习,1957年毕业后留校工作,1970年后我和爱人调到新疆工作。
在西北民族学院我生活了近二十年,我的青年、中年都是在这里度过,我对母校有着深深的感情。如今,我已九十高龄,离开学校五十余年了,只能凭借着点滴回忆,平淡地书写一些对母校的怀念,对母校的敬意,祝母校美好!


与图书馆工作人员合影

来源 | 西北民族大学报
排版 | 司诺 刘润洋
责编 | 果建业
编审 | 谭拥军
审核 | 薛国梁

下一篇: @民大校友 | 生日专属祝福已抵达,请注意查收!